又到岁末年终,如果要盘点今年茶圈热闻的话,今年4月份著名微信公号“刘润”发了一篇名为《中国茶,不需要成为立顿》的文章要算一件。
事实上,这个话题不是什么新鲜话题,可文章一出,还是引发不少争论和热议。
在文中,刘润举了白大师、西湖龙井、“乡愁沈丹”卖茶等例子来证明,中国茶不需要成为立顿,中国茶只需要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但回头再看这篇文章,茶奥网也不禁发问:中国茶真的不需要“成为”立顿吗?

01
中国茶标准化难,难在哪里?
谈论中国茶需不需要成为立顿,首先要谈论中国茶需不需要标准化的问题。
在文章里,刘润对白大师有句总结的话:不标准化,就没有规模。没有规模,就很难做到标准化。很显然,他是很认可标准化在茶叶品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。
1.客观上的难度:
在中国,做茶叶标准化确实难,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:原料来源难以标准化,茶叶加工难以标准化。
比如,我国的茶树种植栽培条件无法保持统一,就会导致品质不一。像种植在较高海拔的茶树和海拔较低的品质会有较大的差别。
再比如我国茶叶众多,各种茶叶品质风格都不一样,这也是难以标准化的原因。例如常见的西湖龙井和碧螺春,虽然都是绿茶,但两者首先是茶树品种的不同,其次是加工工艺的不同,做出来的品质当然也不一样。

2.观念上的不接受:
中国大多数喝茶人的审美,更追求个性化、多样化的风格,不太在意标准化的产品。
在他们的认知里,茶叶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不同的天气、自然环境、工艺差别、手作艺人,乃至冲泡手法、泡茶的水和器、茶席的气场等等带来的茶味的不确定性。
真正的好茶不是一成不变的味道,而是同一产区每年的口感都有细微差异,但仍然好喝。相反,立顿只是品质稳定的工业品,喝不出茶的真味。这一观念对茶叶的标准化生产无疑是一大阻碍。
3.人为制造的壁垒:
中国茶难以标准化的另个重要原因是,一些卖茶人的本身并不想做标准化。首先,如前所述,消费者对产地,山场,甚至制茶人的过度追逐,天价茶屡现。既然存在这样高溢价的市场,谁还愿意做标准化、降低门槛?
其次,为了维持高利润,一些商家有意建起信息壁垒,大讲茶文化故事,炒作概念,打着坚守传统的旗号,曲解甚至站在年轻消费者的反面,把茶搞得复杂无比。
而作为普通消费者是分不出一款茶是不是值得花一两千买一斤,因为可能转一条街只要一百,这就导致很多消费者想喝好茶但不大敢买,怕被收智商税。都说茶叶水深就是这个原因。
02
缺少标准化,吃亏的还是消费者
由于产品缺少标准化,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:第一,茶行业缺乏真实可信的产品标准,没有一套全程透明、消费者可信的产品参数和参考;第二,缺乏清晰、透明的价格体系,没有标准分辨产品好坏,商家当然可以随意定价。
消费者买立顿,就是冲着便捷的产品体验和可以预期的口味和品质,大众化、透明的价格体系,这就方便了消费者做出选择和购买决策,打中了现代都市年轻一代的消费的痛点。为什么现制茶饮火爆,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此。
如果一个消费者喝一个品牌的一款茶时,总是有不一样的体验,这个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时的决策成本,往往过高。

反观我们的一些所谓标准品,前年喝到的跟今年喝到的有差别,不同批次的产品又有差别,做不到品质的基本稳定。
对于茶品牌的打造而言,应该避免一味空浮的茶文化宣传。而是真正站在消费者角度,从消费者的认知与感受出发,向消费者传递实在、简洁的茶知识。拉近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,让消费者没有障碍地爱上喝茶。
另一方面,标准化也有利于食品安全的进一步夯实。
这里只说农残。《消费者报道》整理了国家、省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自2018年6月~2021年10月近三年时间里关于绿茶的质检抽检信息。
结果发现,共有66批次绿茶不合格,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,其中农药残留超标的批次达到了57批次,占比达到了86.3%。
而立顿的农残标准定得较高,在安全标准控制上,“吊打”国内绝大多数茶企。
03
中国茶到底能不能标准化?
从技术上讲,标准化能做。
有人总是强调雨水、气候、采摘方式等影响茶青品质的要素,但这些要素对立顿来说同样存在。
标准化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,茶叶标准化基本上来自于茶汤的颜色、香气、味道等几个方面。不同产地、批次的茶叶,品质、滋味等虽说有差别,但通过拼配,也能实现每包茶的最终味道相差不大。
其实中国的茶企做拼配的很多,做得好的也不少,但不会大张旗鼓地宣扬这一点,主要目的在于市场需要,保持一份“神秘感”。
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:一茶一味既是是中国茶叶引以为傲的特色,也制约了中国茶叶的标准化。
回到刘润的立论——中国茶,不需要成为立顿。我们认为,中国茶不是不需要成为立顿,而是不需要成为统一的工业产品。在品控、安全性、消费理念革新等方面,中国茶太需要成为“立顿”了。
有数据预测到2025年,中国新式茶饮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3400亿元。这意味着未来短短几年时间之内,新式茶饮的市场规模就会赶超传统市场。
在这个年轻人主导的茶饮消费市场,仍然追求的是立顿式的简单便捷,能随时随地轻松喝到一杯有味道的茶水。

结语:
要想调动最广大消费者的饮茶积极性,就要先返璞归真,先让他们品尝到好茶的味道即可,也就是老老实实把一杯茶做好。
中国茶叶的农产品属性太强,商品属性太弱,产业思维并不是做现代消费品的思维。
中国茶确实该有更为标准化的好茶,让普通人可以喝到一杯健康、安全、低价、有味道的日饮茶,就像立顿一样。这种茶品不应过分强调山头概念,文化概念,它就是一个日饮品,符合日饮规则。
不过,另一方面茶奥网也认为,无论是讲标准化,还是做深加工,它们都和茶文化截面构不成冲突,也并不意味着如果中国茶要走向标准化,就得放弃原有的茶文化、小产区、山头传统工艺等,把所有的茶变成一个批量化生产的过程。

我们仍然要坚持小产区,坚持同区域不同茶叶品种带来的口味的不同。我们仍然要尊重传统老匠人,尊重匠人精神,为小量、手工的大师之茶买单,使其能得到该得的高价回报。
我们仍然鼓励在不同的小山头上,以匠人精神去做带有东方生活美学的茶叶“奢侈品”。这个“奢侈品”蕴含的复杂茶文化,是中国大国文化的一部分。
只有两条线并存,共同发展,才是中国茶的未来。
茶奥网(CHA-AO.COM)精选文章《中国茶真的不需要立顿吗?》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茶奥网立场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ha-ao.com/1033.html